欢迎登录南京生物工程学会
在线留言
加入学会
 
 
 
网站消息:
研究发现m6A RNA甲基化识别蛋白YTHDF1在低氧... [2019-11-8]
站内检索: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学会动态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以自信的眼光擦亮“中国名片”

点击数:736  时间:2017-01-20
    前不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发布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一时间,把舆论的聚焦点转向了平时并非热点话题的传统中医药上。相对于西医的医疗主导地位而言,很多人眼里的中医药,更像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尤其在调理、康复方面,中医药更像是一株开放在寂寞深谷的山花,虽然鲜艳夺目、吐露芬芳,但有些偏安一隅、默默无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尤其是养生、保健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医药重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医热”也悄然在民间社会显露端倪。
  在这一背景下,从国家层面出台白皮书,更像是关于中医药发展的一次宣言,不光肯定了中医药在社会生活中的传统、现状和实践,更为中医药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在世界各国的推广、应用进行着“明天的规划”。有观察家评论说,这一白皮书凸显出中医药的“战略地位”。9000多字的白皮书,同时以中、英、法、俄、德、西、日、阿等语种发表,并同时出版了中文版和英文版,表明这是一次以国际传播为主的特别报告。
  中医药何以成为“战略”?首先是历史传承所决定。有关官员这样诉说他们的认识:“中医药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医学科学,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它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这一认识具有哲学和文明的高度,诠释了中医药具有“中国名片”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如何擦亮这张历史悠久的“中国名片”呢?白皮书显示,2015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1亿。由此可见,“看中医、吃中药”已成为全国公众的普遍选择。在这一背景之下,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7866亿元人民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着公众的广泛认知和支持,就有了中医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有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壮大。此前,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为中医药发展勾画出未来图景和时间表。据了解,为了推动相关事业发展,国家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创新安排,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出台了很多规划和扶持政策,意图让中医药快速和更好发展。可以说,将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表现出了中国政府将其作为国家民族软实力的坚定决心,也由此让人们看到了中医药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广阔空间。
  其实,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原创医学,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将中医药视为代代相传的民族瑰宝,突出预防保健理念的“治未病”,更显示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哲学思想。尤其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进行中,中医药与西医相互辉映,焕发出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
  实际上,“中医药”的说法,是中医和中药的合称,中医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让人陌生。有的民间医生具有相当的“祖传”、“师承”、“自学”色彩,还有的乡村医生也一直为取得行医资格而困惑。为此,认定医师资格、临床考核评价、确定专长人员和随师学习人员的治疗水平,是解决中医现代化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对于中药而言,也面临着质量不一、价格升高等问题的困扰。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比如,解决好中药材的种植和供应,确保中药价格合理,都是促进中药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课题。据有关官员介绍,“中国致力于推动国际传统医药的发展,积极倡议世界卫生组织大会通过传统医学的决议,中国向70多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基本上都有中医药人员,约占医务人员总数的10%。”
  对于中医药这张“中国名片”而言,在国内的发展、壮大是基础,如何走出国门,让其产生更广泛的世界影响,又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 同时,在开展中医药对外援助方面,也受到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中医药的辩证施治和思辨的哲学色彩,以及多种治疗手段,尤其是针灸这一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可。据介绍,目前已有86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中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中医药方面合作的协议。白皮书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有67个国家和地区的251个会员团体。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洲、中东欧等地区和组织卫生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中医药这张亮丽的“中国名片”,正因为“价值独特、民众喜爱、国际认可”,越来越受到广泛欢迎,散发着历久弥新的“中国风采”。
 
南京生物医药谷发展中心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
 
南京生物工程学会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地址:南京市高新区星火北路20号南京生物医药谷发展中心 邮编:210061 电话:025-58050046
传真:025-58641116 电子邮件:bpv@njnhz.gov.cn
技术支持:驰创科技